前兩天看了一部黑色喜劇─「型男飛行日記」(Up in The Air);
男主角是我很欣賞的喬治克隆尼。

這部片是從一個平均每年只有40幾天會在家裡度過的男人立場去看世界。
在這部片中,喬治克隆尼飾演的是一個專門被各個企業聘請去負責裁員的經理人,
他的工作就是“報憂”─負責發佈人事命令給被裁員的員工,
同時必須安撫離職員工的情緒,避免公司面臨法律上的問題。

當經濟越不景氣的時候,他越是業績長紅─還蠻諷刺的。
每天在空中飛行,穿梭於美國各個城市之間,而他的工作卻像是“死神”,
負責執行、通告許多人的“工作死期”。
日復一日地開除別人,必須應付成千上萬個被迫離職的員工的面孔,
他仍始終懷抱著他的“背包哲學”。
(假想把情感或生活用品全數裝進你的背包裡,然後當這個滿載的背包被一把火燒掉時,你會先搶救什麼?)

他工作的成就感除了飛行里程的累積之外,豐富的旅行經驗讓他可以輕易縮短通關時間,
對於美國各大城市的住宿、租車等訊息也暸若指掌。
而當他達成了自己的目標─飛行時數一千萬英里時,
卻發現這個目標的意義對於他的生命竟是那麼的微不足道。
因為說穿了,那就是一串數字罷了。

這部片很令人玩味的地方是…因為角度的不同,觀眾可能對於這部片的歸類也不同。
如果我是企業主,這部片會變成「商業片」,僅供娛樂而已;
如果我是勞工,這部片就變成「驚悚片」;
如果我是失業員工,這部片就變成「社會寫實片」;
如果我單純是個看電影的觀眾,這部片就會只是「黑色喜劇片」。
這或許就是編劇的犀利之處,從一個社會現象牽扯出不同階層的人生。

男主角的生活型態看似很風光,某部份的歷程也很令人稱羨,
但他的收穫也付出等值的代價。
就像是劇中的「背包理論」,
他樂於放下“親情”這個包袱的負重,但也同時失去了當他需要幫助時的援手,失去了永遠無私支持他的靠山。

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其實都有決定權,雖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環境或面臨的遭遇,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的態度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phne12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